客觀的真理,出自於自有永有的天道或本體或第一因神。天道或本體流出了或神創造了萬物和人,人因此具備了天道、本體或神的架構,因此人必然具有能夠理解真理的「理性」。

「理性」能夠藉著本身的架構獲取真理,因此「理性」是人能夠認識真理的保證。

認識真理的「理性」,確實是在思維作用中顯露出來,因此一般人都會認為「理性」就是「心識」的作用。



但是有些神學家,則會把人的思維作用,分為「心識作用」和「理性作用」兩個部份。「心識作用」是屬於非理性的部份,「理性作用」是屬於能夠理解真理的部份。

把人的思維作用,分為「心識作用」和「理性作用」兩個部份。是有鑑於人的思維經常出現「理性」和「非理性」並呈的現象。所以才會在思維作用中,分成「心識作用」和「理性作用」。「心識作用」是非理性的,「理性作用」則是純理性的。

所以「心識」作用和「理性」作用,便逐漸被視為兩種不同的東西。當然更有神學家因此主張「理性」獨立於「心識」之外,而把「理性」說成是「靈性」;如此「理性」便以「靈性」的模式,和「心識」完全劃份開來。

因此「理性」的論述,就形成「心之理性」和「靈之理性」這兩種說法。「心之理性」認為心裡面就有「理性」;而「靈之理性」則認為心裡面沒有「理性」,而是另外一個「靈性」裡面才有「理性」。

主張「靈之理性」者,是有鑑於「心」的思維模式,經常會不在乎或背離真理,所以不是一個純淨的理性模式,必須以「靈之理性」來保證人能夠在乎並且不背離真理。

主張「靈之理性」者,更在意的是,設法和真理來源的天道本體進行聯結,因此必須有「靈性」之存在,以保障人是天道或本體所汎生或神所創造,並且能藉著「靈性」以直證直觀方式,認識天道或本體或神。

所以主張「靈之理性」者,雖主張科學,卻有宗教性的傾向,對於「復命歸根」於天道或本體或神,具有較強烈的願望。而主張「心之理性」者,往往較不具宗教性的傾向,甚至會出現反宗教的唯科學特質。

主張「心之理性」者,把人的知覺分為「身、心」二種。而主張「靈之理性」者,則把人的知覺分為「身、心、靈」三種。

但無論是「心之理性」者,或「靈之理性」者,都承認客觀事物的存在,也認為人有認識「客觀真理」的能力。所以「心之理性」者,或「靈之理性」者,都是客觀主義者。

客觀主義者,認為人有出自於第一因的架構,因此具備理解客觀真理的「理性」,所以客觀主義者,在台灣經常被主觀論的佛教,視為神教外道。因為佛教不認同客觀的見解,認為一切見解都是主觀的,而且是無常的「空」。

因此佛教即使認為自己是很有「理性」的宗教,但他們的佛法裡面,卻沒有「理性能力」,以及「理性」能獲得「客觀真理」的主張和論述,所以佛教從來沒有往科學方向生根。

其實現代科學早已否定了佛教的主觀主義,並且認為確有客觀事物的存在,人也能夠藉著知覺而獲得其客觀真理。

科學也認為即使一切見解即使都是以人的主觀模式建立,但並不妨礙此見解具有客觀的真理性。因此,
「理性」是被科學承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