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上說,我們對外界的認識,也就是對外界的認知,藉著「感官的感性」和「心識的理性」兩種工具。「感官的感性」一般又稱為「知」的作用,「心識的理性」又稱為「覺」的作用,有感官感性的知的經驗,才能有心識的理性的覺的作用,這知覺的作用就是一切的認知作用。

但是老子哲學中,在「感官感性」和「心識理性」的知覺作用之外,建立了一種對天道本體直觀的認知能力,那就是「靈性的直觀」作用,這個作用是依據「靈性」本於天道,是天道所賜,故與天道同性同體,因此人得以不需經由感官及心識來認識,便能直觀天道。但是老子仍然要求「感官感性」和「心識理性」之「光」以及「靈的直觀」之「明」三者共同作用,以保證認知作用的正確,老子稱為「用其光復歸其明」的光明認知方式。

在現代一般哲學理面,多有一個共識,就是「感官感性」和「心識理性」的作用都有缺陷和盲點,因此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正確。尤其是「感官感性」經常出現錯覺,進而連帶影響「心識理性」的正確性,所以說透過「感官」和「心識」不能保證得到絕對的真理。

但很有趣的是,在東方佛教和附佛宗教的修行裡面,把「感官感性」和「心識理性」的作用,都通稱為「識」或「心識」,並且分為六個「識」。那就是第一眼識、第二耳識、第三鼻識、第四舌識、第五身識、第六意識;後來唯識學派又在第六意識之後,加入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

雖然佛教稱這八識為「識」或「心識」,其實我們可以發現其前五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就是哲學上所謂「感官感性」的作用,是「身識」,而後三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就是哲學上所謂「心識理性」的作用,是「心識」。

如果整部佛教都在講「感官感性」和「心識理性」作用的不真實,就會像哲學那樣,不那麼有趣了;最有趣的是佛教一直想透過不真實的「感官感性」和「心識理性」,來達到「成覺、成佛」的境界,這是西方哲學家怎麼想也想不通的事情,因為可能發生錯誤的東西,怎麼能夠生出絕對正確的真理呢?

對西方哲學家來說,「感官感性」和「心識理性」的作用既不真實,所以大家就只好戰戰兢兢地尋找真理,藉著哲學相互批判,用哲學的剃刀大家削來削去,看看能不能儘量找到真理。

可是佛教卻想了一個奇怪的妙招,就是看誰最能夠讓「感官感性」的作用停止,或最能夠藉身體苦修來折磨自己的「感官感性」,如果你身體的苦修戰勝了感官的作用,你就是具足了「二乘的解脫成果」,如果你更進一步,讓「心識理性」的作用停止,你就等於往「大乘的」地方走去,如果你能夠修到「第八阿賴耶識」的佛性裡面去,那你就能夠停止心識中壞的因子,而只留下最好的心識了,這時候你就具足了「大乘的菩提成果」甚至能夠成佛了。

佛教這個想法很好玩,基本上小乘是帶著「身心」這東西不太好,所以我們禁絕它,而大乘是「身心」這東西不太好,但心裡面還有好東西,所以我們要苦修把「心」裡的好東西修出來就成功了。大乘佛教甚至認為心裡的好東西就是「佛性」,因此大乘佛教唯識學派,一直想把「心識」裡的好東西分出來,因此才在小乘的第六意識中,搞出了第七識末那識,最後大乘覺得這末那識也不是「佛性」,所以又搞出了第八識阿賴耶識,但這阿賴耶識真的就是「佛性」嗎?整個佛教至今還在吵個不停,誰也說服不了誰。

小乘佛教一派認為,那第七識末那識和第八識阿賴耶識,還不就是從那個第六識意識搞出來的東西。就像我們說,人們心裡的想法有的正確有的錯誤,心理想得對的時候就是對的,心理想錯了的時候就是錯的,那有什麼能夠會想錯的第七心,和會想對的第八心,第七心第八心說來說去不就是那個第六心的作用而已,所以這派小乘佛教徒是不搞第七識和第八識的。

但是大乘佛教,尤其是唯識學派,可就不認為如此。他們非得要把心弄到能夠只能想對不可,因為他們認為心如果不能夠只想對,那他們就沒有辦法解釋輪迴的問題,所以他們一定要弄出一個只能夠想對的心識。譬如學佛的人如果不能修到只想對的想好的心,輪迴時就會和不修的人一樣,所以一定要弄出一個只能想對的心來修。而不學佛的人一定要明白有一個只能想對的心可以修,不學佛才會有麻煩。這些好壞對錯的功德業力,不能不清楚,否則佛教講的善惡輪迴就完全沒有道理。

所以說唯識學一直想要在心識中,弄一個和佛同體的佛心來修,所以他們才會一直想要在第六識意識之外,拚命搞出一個能夠達到純善的心來修,末那識和阿賴耶識就是這樣弄出來的。所以說唯識學其實只是為了解決佛教輪迴問題而形成的學問,輪迴問題才是唯識學的因,唯識學只是果。有了輪迴才會形成唯識學,沒有輪迴觀念,就根本沒有唯識學存在的空間,唯識學的出現是為了解決輪迴問題的學問,唯識學本身是帶有目的性的,所以唯識學是一個後設的學問,不是先驗的真理,所以唯識學沒什麼了不起的,我們大可不必跟著和尚們大驚小怪,或以為唯識學是什麼了不得的東西,因為唯識學只是他們自己用來解自己輪迴學的東西,對我們根本沒有意義。

如果沒有輪迴觀念,世上根本不需要唯識學,人死後一了百了就不需要唯識學了,基督教講靈魂不滅也不需要唯識學。就像道家老子也和大家一樣關心死後的問題,所以老子講「復命」講「沒身不殆、死而不亡」的「永生」。

但是老子可不從什麼「身識、心識」講起,我們前面說過「身、心」不過就是那種不穩定,不保證正確的認知工具,你在「身、心」上修來煉去,最後還不是得個不穩定不正確,所以老子從來不會像佛教那樣大張旗鼓地講「心」,當然也不會像儒家那樣搞「心學」,所以說那些搞「心學」的佛教徒和腐儒,硬說老子和他們一樣在搞「心」,那基本上就是胡扯。

老子哲學裡面講「精」,「精」這個東西就是類似像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茲所說的「單子」那樣的東西,但是我們不稱「精」為「單子」,因為「單子」這個詞太物質化了,老子的「精」是有生命的,所以我把「精」譯為「靈子」,老子認為在天道之內「靈子」,是真實的實有物,所以老子說「其精甚真」,「靈子」是則信息相感的,能夠以直觀相認識的,也能夠以直觀認識天道的,所以老子說其中有「信」。

在老子的天道法界裡面,就像是一個有法則的網路世界,靈子在裡面活動,而這個網路就是「常」,也就是一個永恆純粹的法網,任何一個靈子的活動,都離不開這個天網,所以老子說「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所以老子認為人除了身和心之外,還有「靈子」存在,這個「靈子」從天道而來,是純善圓全,與天道不異,是天道所賜於身中,所以「靈子」的認知完全不往壞事或錯事上想,也不會受到壞事影響。老子這個想法被道教接受了,所以道教說人的靈魂有三個「天魂、人魂、地魂」其中天魂講的就是這個靈子,而人魂講的就是心的心識,而地魂講的就是感官的身識。所以道教講人死了天魂就回到天上去了,人魂每天胡思亂想就被抓去審問了,那地魂就忘不了身體的享受,就留在墳墓裡向子孫討東西吃。

道教的想法如果不受佛教輪迴學說的影響,而只接受老子的想法就好了,就不會講心身二魂不滅,就根本不必理會唯識學了。可惜道教被佛教的輪迴學說影響,把人魂審判後就搞去天堂地獄或投胎去了,這就違背了老子天道法界圓全純善的說法了,所以道教的靈魂觀念仍然不是老子的。

老子是講身心死滅,唯有靈子永生的,人死之後身體和心識,不論你怎麼修煉都會滅盡的,只有只受善行的靈子能夠讓你復命重生,所以老子不會要你苦修折磨身體,也不會整天在「心」裡面轉來轉去,老子要你保持身心潔淨,多作些善功德,讓靈子能夠因你的善功,像種子般轉化復命重生,這樣你就能夠永生了。

佛教在唐代甚至可能在更早之前,就發現自己講心講出問題了,因為心就是心,有時對有時錯,裡面根本就沒有純善的稱為佛性的東西可以從心裡面分出來。老子早已用天道的「靈子」學說,完全解決了生死的問題,這點讓佛教很不是滋味,所以佛教有一段時間就從佛經裡,搞出一個現在佛教根本不敢講的「第九識菴摩羅識」來弘揚,但是因為這個「第九識菴摩羅識」太可怕了,根本就快要近似老子「靈子」能夠直觀天道的純善圓全意識,如果佛教再講下去,就會出現本體思想,而變成他們口中辱罵的外道神教了,甚至變成老子信徒了,所以很多佛教徒甚至和尚法師,學了一輩子佛法,都不知道有這個「第九識菴摩羅識」,因為佛教所有人,從上到下都閉口不敢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