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南方僧人問六祖惠能的弟子南陽慧忠國師說:「不知道你的『佛心』和『佛性』是有分別還是沒有分別?」

 南陽慧忠國師回答說:「迷即別,悟即不別。」意思是如果你迷失了「佛心」和「佛性」就有差別,如果你開悟了「佛心」和「佛性」就沒有差別。

 南陽慧忠國師的荒唐理由是:

 

「譬如寒月,水結為冰,及至暖時,冰釋為水。眾生迷時,結性成心;眾生悟時,釋心成性。」

 

意思是:「有一個東西叫做性,如果你迷失了,這個性就會凝結成心,如果你開悟了,這個心又會冰釋成性。」

 南陽慧忠國師在這裡,大膽地提出了「性會凝結成心,心又可以冰釋成性」的「心性互變」理論。

 這個「心性互變」理論,再配上人的「迷、悟」因子,幾乎就等同是「佛魔同體、佛魔互變」的理論。

 「佛魔同體、佛魔互變」的最大問題是,如果一個人體內有佛也有魔,人就不可能確知什麼是善?什麼是惡?

 因為人根本不會知道自己辨別出來的善或惡,是體內的佛還是魔所指使的,會不會因此錯把惡當善,或把善當惡,這樣人就會因為內在的人格分裂,不能分辨真正的善惡。

 「心性互變」在迷悟問題上,同樣也會出現無法分辨當下是迷還是悟的爭議,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當你認為自己悟時或迷時,究竟是「迷心」所判定,還是由「悟性」所判定,這樣你會連自己已經走火入魔也不會知道,還會誤以為自己成道成佛了。

 南陽慧忠國師說「心」和「性」雖然是同一物,但凝結這物為「心」的是迷失的人,冰釋這物為「性」的是開悟的人。

 這就是說「心」和「性」雖然是同一物,但凡是講「唯心」的人,全都是迷失的人,凡是講「唯性」的人,才是開悟的人。

 「心、性」若是同一物,人因迷、悟而所得不同,這就表示,被迷者說成是「心」的概念是假的,被悟者說成是「性」的概念才是真的。

 既然被說成「心」的概念是假,被說成「性」的概念才是真,那豈不表示「心」和「性」雖然同出於一物,但在概念上不但不是同一物,還是「一假一真、一迷一悟」。

 由於「心」和「性」都是「名」,所以「心」和「性」都是人的概念,「心」這個概念既然是迷者所生,當然「心」這個概念就是假,「性」這個概念既然是悟者所生,當然「性」這個概念就是真。

 由此可見從「迷、悟」而形成的概念,必然是「心假、性真」,這就意味著「心」和「性」是真假截然不同的概念,它們之間的關係不是「冰水相容」,而應該是「水火不容」。

 依照南陽慧忠國師「眾生迷時,結性成心;眾生悟時,釋心成性」的理論:

 

1.當你說「心」的時候,你就是迷失者,因此你說的「心」不能指涉真實的事物,所以你所說的「心」必然是假的。

 

2.當你說「性」的時候,你就是開悟者,因此你說的「性」可以指涉真實的事物,所以你所說的「性」必然是真的。

 

由此可見「心」是假,「性」是真,但是在邏輯上,同一事物不能既是假又是真,所以同一事物不能既同時是「心」,又同時是「性」。

 所以依照南陽慧忠國師的說法,「心性」一詞中的「心」和「性」會變成「假」和「真」對立的兩個概念並存,絕不能用來指稱同一事物。

 也就是說,「心」和「性」既然一假一真,就不能同時用來指稱同一事物,如果「心」和「性」同時指稱同一事物,那該事物就變成「既是假同時又是真」,這種事物不可能存在。

 「心」和「性」既然是「一假一真」截然不同的東西,就不能說「心性無別、心性不二」,否則就是偽說。

 由此可見「心」和「性」不但不是「迷即別,悟即不別」,反而是「悟即別,迷即不別」才對。

 因為你一但了解了「心」和「性」有「迷、悟」的不同,而主張「心性有別」你當然就是開悟的人。

 反之,如果你明明知道「心」和「性」有「迷、悟」的不同,卻硬說「心性無別」,那你當然就是迷失的人。

 六祖慧能禪師說要「明心見(現)性」。「明心見性」必須是「心性有別」之下才能「明心見性」,如果「心性無別」你根本就不會知道你現有的成就,到底是「迷心」的成就,還是「悟性」的成就。

 現在很多禪師的「明心見性」都是在「心性無別、心性不二」的狀態下宣稱成道的,這等於是在「佛魔同體、佛魔互變」中成道,恐怕他們連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成的是佛的道,還是魔的道?

 所以南陽慧忠國師:「眾生迷時,結性成心;眾生悟時,釋心成性。」所形成的「心性無別、心性不二」,是不折不扣的外道邪說,南陽慧忠國師根本就是邪師,後世跟著他的邪說而講「心性無別、心性不二」,也都成了邪師的受害者。

 南陽慧忠國師唯一值得嘉許的,就是把「心」視為「迷」,把「性」視為「悟」,這點在唯心論佛教中,已經是大有進步了,但是他把「迷心、悟性」又視為一物,卻是「是非不分」,繞來繞去又回到「唯心」,這是絕不可取的。

 老子道家講「心」是屬人的,是純惡極惡的,「性」是屬神的,是純善極善的。所以人如果順著自己的「心」去做,就會變成惡人,人只要順著「性」去做就會變成善人,一點都不會陷入是「迷」是「悟」?或誰「迷」誰「悟」的網羅。

 所以老子道家的「心性有別」,才是能辨「善惡」的正道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