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師不辨「心、性」之別,講修行,滿口都是一個「心」字,妄以為在這個「心」字上下功夫,便能有大成就,卻不知在「心」上用功,只是緣木求魚,了不可得;又如火燒空鍋,終致鍋破火滅,上下四方全無是處。

 《道德經》講「復命(復返命性)」,《中庸》講「盡性(盡其性)」,《佛經》講「眾生皆有佛性」,這都是講「性」不講「心」。

 六祖惠能弟子南陽慧忠國師,雖不知「心、性」有別,但他也知道講「心」是迷,講「性」是悟,由此可知先賢早已明白,「心迷、性悟」的基本道理,是後人不得正法,不是前人沒有承傳。

 講「性」是道、儒、佛三教正法正脈,講「心」是邪法外道,如果不在「性」字上了悟,而偏往「心」中去鑽研,終究看不透三千大千世界玄妙,也證不出法界真常喜樂。

 「性」可通天人,「心」只在人間造作,「性」可入「本體、涅槃」,「心」終墮「心識輪迴」。

 你不從「性」入「本體、涅槃」,你能去何處?你根本無處可去,當死後身心開始腐壞,有形的娑婆世界也留不下你,只能堕入「輪迴幻境」之中,流轉顛倒。

 愚人以為不入「本體、涅槃」才能留在娑婆世界救世度人,而以不入「本體、涅槃」為傲,並以此自炫。

 卻不知「本體、涅槃」橫遍十方、豎窮三界,三千大千娑婆現象世界,都以無形無相之「本體、涅槃」為始基,天地萬物都依「本體、涅槃」之盛德,而得生得養。

 「本體、涅槃」有命有體、能生能養,是萬物的始基母體,凡入「本體、涅槃」者,能與天道同體、能天人合一,能參贊天地之化育。

 凡能入「本體、涅槃」者,一切自在,雖說不來不去,也不會遠離萬物,而能時時刻刻與萬物的「道性、佛性」相通相連。

 「唯心」愚人所證的無餘「本體、涅槃」,不是「真本體、真涅槃」,是仙佛如來能入不能出的局限禁錮之地,連仙佛如來都會被釘住在那裡而出不來,完全是和萬物眾生脫離的分裂之地,其本質是「假本體、假涅槃」的心識幻境,根本不是自然如來的「真本體、真涅槃」。

 所以只有「唯性」者,能入又能親證「本體、涅槃」;「唯心」者,不能入更不能親證「本體、涅槃」。因為「唯心」者不能入證「本體、涅槃」,所以才會對「本體、涅槃」妄加污衊,才會妄言無餘「本體、涅槃」是能入不能出的死地。

 「性」和「心」是生死之門,「性」本善,能往清淨純善的「本體、涅槃」真常永生;「心」本惡,必往污濁純惡的「輪回幻境」斷滅消亡,世人何苦一定要在「惡心」上追逐造作?

 「性」與「心」有別,「性」不只在「心」內,翠竹黃花、溪聲山色、牆壁瓦礫都有「道性、佛性」,「道性、佛性」廣遍十方,豎窮三界,豈能限於「一心」?

 所以「性」是萬物皆有,處處都有,修行者不可偏失在「心」中求「性」,只要「心淨心明」不搖動亦不迴轉,「性」就自現,這就是禪宗「明心現性」。

 達摩禪法真傳「直指人心」就是直指你的「心」是迷是妄,「見性成佛」就是直現你的「性」是覺是悟。

 維摩詰說:「身心是幻!」《圓覺經說》:「知幻即離,離幻即覺!」可知遠離「身心之幻」,是修行者最緊要的覺悟處。

 若有人執迷不悟,不肯知幻即離即覺,或妄將「心、性」牽扯為一,或混淆糾纏,任其藕斷絲連,進而偏經誤法,妄言「性只在心內」,或妄言「心即是性」,並以此教人,此即是外道邪師,不必另有外道邪師。

 修行人要「向內求」,此話也有迷悟之別,不可不知。因「性」與「心」差異有別,「向性內求」則悟,「向心內求」則迷,修行人只能「向性內求」,不能「向心內求」;「向性內求」是悟,是正道正法,「向心內求」是迷,是外道邪法。

 所以「向內求」是「向性內求」,不是「向心內求」,俢行人當把自己「向性內求」還是「向心內求」說個明白,不可以用一句「向內求」讓自己胡塗,以致不幸成為「向心內求」的外道而不自知。

 「性」與「心」差異有別,「唯性」才是儒、釋、道三教共通的真理正法,「唯心」只是大乘一家之法,非佛陀親授的上座部佛法,也不是全部佛法,既不是三教共法,更不是加上耶教、回教的五乘共法。

 所以我們說「唯道不唯心、唯靈不唯心、唯性不唯心」才是世間大法,除此之外別無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