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論」是唯心主義者的架構性論述,唯心主義是「由心求性、因心得性」,唯心主義甚至強調「心性不二,心即是性」,所以唯心論佛教常強調「即心即佛,心即是佛」。

 許多學者如新儒家之流,盲從唯心佛教的主張,暗地裡以唯心主義改造孔孟真儒天道思想,明地裡則不斷強調中國哲學是從「心性論」展開,這是違背學術良心,對世人撒下彌天大謊的可恥行逕。中國哲學在先秦以前多以「天、天道、道」的「天道論」為本,而不是以「唯心論」為本。「唯心論」的「心性論」,是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很晚才開始有的,「唯心論」的「心性論」絕非先秦以前的中國人思想,所以「唯心心性論」當然不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原貌。

中國哲學的「天道論」,以有體有命的「天、天道、道」為本,主講「天道生命」的「命性」;而「唯心論」則以「人心」為本,主講「人心自性」的「心性」。「天道論」的「命性」和「唯心論」的「心性」,是兩個完全不同範疇的東西,而「命性」和「心性」之間共用的「性」字,也同樣是完全不同範疇的事物,絕不能視如一物,而含糊帶過。

老子是「天道論」者,所以老子所主張的「復命」,當然是復天道之「命性」。雖然《論語》特別記載真儒孔子罕言「天道與命性」(註一),我們卻因此可以知道「天道與命性」的問題,在春秋時代已是人們急切想弄通的命題,孔子本身也以「知天命」而自豪。後來孟子在孔子之後闡揚:「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接著《中庸》則講:「天命之謂性。」這些都是以「天道、天命、天性」為本的「天道論」的「命性論」議題,而不是「唯心論」的「心性論」議題。

我們誠心信仰天道真主真神的「天道論」者,所談的原本是「命性」而不是「心性」,但我們為了打破「唯心論」的猖狂,不得已跟著唯心論者然談「心性論」的議題,但我們所談的卻是「天道心性論」,而不是「唯心心性論」。「天道心性論」是為了破除「唯心主義」而講的,這個「天道心性論」並不是我們「天道論」本來的架構理論,我們「天道論」的本來架構理論其實是「命性論」,而不是「心性論」。一旦我們破除了「唯心心性論」,我們就不必再講「天道心性論」,而只要講「命性論」即可。

因為「天道論」的「性」,是本於天道的「命」而不是本於人的「心」,所以天道論真正的架構是「命性」而非「心性」。「天道論」主張「性」源於「天命」,「性」絕不源於「人心」。所以說,各學派同樣在說「性」,其「性」的定義卻大有不同,甚至完全相異,這是初學者不能不嚴加分辨的。

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先秦以前,本於「天道論」的中國哲學,絕不從「心性論」展開整個哲學系統,而是從「命性論」展開整個哲學系統。那些強調中國哲學本於「心性論」的主張,其實是受佛教唯心主義所欺騙誘導的錯誤主張。中國先秦哲學中,跟本就沒有唯心主義的「心性論」,所以中國哲學不從「心性論」展開,而是從「命性論」展開的事實,是絲毫不容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