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金山文史版.第十三章.(同人).和約章】

 

*同人于門,無咎。

(如果早在國門外和敵人簽訂和平條約,就沒事了。)

 *同人于宗,吝!

(現在卻淪落到在自己宗廟內和敵人簽定和平條約,真是遺憾!)

 *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歲不興。

(過去我們在草莽間不停的伏擊戎族,也爬上了他們在高山上的堡壘,整整打了三年也無法摧毀他們。)

*乘其墉,弗克攻。

(我們也幾次爬上他們的城牆,卻怎麼都攻不下來。)

 *吉同人,先號咷而後笑。

(現在只能儌幸地在宗廟內和敵人簽定不平等條約,但我們在先大哭之後,緊接著冷笑。)

 *大師克相遇,同人于郊,無悔。

(將來大軍如果能和他們再次交戰,只要打到能在城郊外,重簽和平條約,就不會有今天的悔恨了。)

 

【易經.金山文史版.第十三章.(同人).和約章】

 

這個和平條約,應該是一個相當不平等的和平條約,否則就不會有

第十三章

第一句

同人于門[1],無咎[2]

如果及早和戎族在國門之外,簽下停戰的和平條約,就不會有問題。

第十三章

第二句

同人于宗[3],吝[4]

如果戎族攻破我們的城牆,我們才被迫在自己的宗廟,簽下停戰的和平條約,反而會有遺憾。

第十三章

第三句

伏戎于莽[5]

之前我們不斷派出軍隊,在草莽間伏擊戎族的部隊,

第十三章

第四句

升其高陵[6]

我們的軍隊,也登上了戎族的高山堡壘,

第十三章

第五句

三歲不興[7]

我們在草莽間和高山上,和戎族的部隊連續打了三年的仗,最後還是沒有能夠拔取戎族在高山上的堡壘。

第十三章

第六句

乘其墉[8]

甚至我們的軍隊,之後也多次登上戎族的城牆,

第十三章

第七句

弗克攻[9]

但還是無法攻下他們,

第十三章

第八句

吉同人[10]

現在最好的辦法就是,盡快和戎族簽訂停戰的和平條約,

第十三章

第九句

先號咷而後笑[11]

這可以說是「先大哭,然後大笑」的盟約,因為之前我們的傷亡,真的是太慘重了。

第十三章

第十句

大師克相遇[12]

如果雙方的大軍,日後相遇再大戰一場,

第十三章

第十一句

同人于郊[13],無悔[14]

能夠在國郊,和敵人在城外郊野上,簽訂停戰的和平條約,我們就不會再有悔恨了。

       

 

 

 

 

[1]同人于門:在國門和敵人建立同盟,這裡是指在國門和敵人簽訂停戰的和平條約也。同:合會也,同盟也。《說文》:「同,合會也。」《左氏.僖八》:「不赴於同。」注:「同,同盟也。」于:於也,在也。《說文》:「于,於也。」於,在也。《中文大辭典》:「於,猶在也。」門:這裡指國門外也。

[2]無咎:沒有過失也,沒有什麼問題也。沒有過失,沒有問題,所以也不會招來災殃,所以說無咎。無,不也,沒有也。咎,災也,災難也,殃也,災殃也,過也,過失也,惡也,壞事也。《說文》:「咎,災也。」《呂氏春秋.侈樂》:「棄寶者,必離其咎。」注:「咎,殃也。」《廣韻》:「咎,愆也,過也。」《書.西伯戡黎序》:「殷始咎周。」傳:「咎,惡也。」無,不也,沒有也。咎,災也,災難也,殃也,災殃也,過也,過失也,惡也,壞事也。《說文》:「咎,災也。」《呂氏春秋.侈樂》:「棄寶者,必離其咎。」注:「咎,殃也。」《廣韻》:「咎,愆也,過也。」《書.西伯戡黎序》:「殷始咎周。」傳:「咎,惡也。」

[3]同人于宗:被迫在自己的宗廟,簽下和平條約。「同人於門」是指在國門外和敵人簽訂停戰的和平條約,這時候敵人還沒有進犯到國內;「同人于宗」是指在自己的宗廟和敵人簽訂停戰的和平條約,這時候敵人已經進入到自己的國家了。所以說「同人於門」是未敗之下,簽定較平等之和約,而「同人于宗」則是在戰事不利之下,讓對方進到國內來簽約了。同人:和敵人建立同盟,這裡是指和敵人簽訂停戰的和平條約也。于宗:在宗廟也。于:於也,在也。宗:尊祖廟也,宗廟也。《說文》:「宗,尊祖廟也。」《孔子家語.哀公問政》:「設為宗祧。」注:「宗,宗廟也。」

[4]吝,恨也,恨惜也,遺憾也。徒勞無功,空留遺憾也。《說文》:「吝,恨惜也。」《廣雅.釋詁四》:「吝,恨也。」

[5]伏戎于莽:草莽間伏擊戎族的部隊。由於這一章是在第十一章「帝乙歸妹」之後,所以不能確定是描寫「帝乙」或「紂王」和戎的戰爭,還是更早之前的戰爭,所以無法判定是和那一戎族作戰,不過這場打了三年以上的慘烈戰爭,夏朝似乎耗盡國力也打不贏,只好和戎族在遺憾中,簽定訂停戰的和平條約。伏:伺也,伏兵也,伏擊也。《說文》:「伏,伺也。」《孫子.行軍》:「鳥起者,伏也。」葉按:「鳥起者,伏也。言有伏兵來伏擊,導致鳥驚飛而起也。」戎:戎族也。歷史記載,商陽甲時,征西方丹山戎勝敗不詳。後來商文丁(商朝倒數第三位帝王)時,周季牧征山西長治地區的餘吾戎勝,後來周季牧征始呼戎勝,再征翳徒戎勝,所以當時商朝末年打敗戎族的幾乎都是周,可見當時商朝打不贏戎族而和戎族簽訂停戰的和平條約,是有歷史事實的。于:於也,在也。莽:草也,草深貌,叢木也。《方言.十》:「莽,草也。」《正字通》:「莽,艸深貌。」中文大辭典》:「莽,叢木也。」

[6]升其高陵:登上了戎族的高山也,這裡指是指登上高山去攻擊在高山上的堡。升:登也,上也。《正字通》:「升,登也。」《禮記.禮器》:「升於中天。」注:「升,上也。」其:彼也,指戎族。高陵:大阜也,高大的土地也。高的山陵也,高山也。阜本是大的陸地或山丘,但很高的陸地或山丘,其實就是高山。《釋名.釋山》:「陵,大阜曰陵。」《中文大辭典》:「陵,丘也。」《爾雅.釋地》:「大陸曰阜。」疏:「土地高大名曰阜。」。《釋名.釋山》:「土山曰阜。」

[7]三歲不興:在草莽間和高山上和戎族的部隊,連續打了三年的仗,最後還是沒有能夠拔毀戎族在高山上的軍事堡壘。三歲:三年也。歲,年也。《爾雅.釋天》:「唐虞曰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葉按:「即便是唐虞曰載,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但在各朝代之後的人,也同樣也會使用前幾個朝代的用法,所以此處講歲,只能證明是夏之後的人講的,不能證明是夏代的人講的。」不興:無法在高山上,建立軍事堡壘也。不:無也,無法也。興:舉也。舉:拔也,舉而取之也。《中文大辭典》:「興,舉也。」《周禮.夏官.大司馬》:「進賢興功。」注:「興,舉也。」《戰國策.齊策》:「三十日而舉燕國。」注:「舉,拔也。」《荀子.王霸》:「中足以舉宋。」注:「舉,謂舉而取之也。」

[8]乘其墉:登上戎族的城牆也。乘:登也,陞也,升也。《廣韻》:「乘:駕也,登也。」《釋名.釋姿容》:「乘:陞也。」其:彼也,指戎族。墉:城桓也,城牆也。《說文》:「墉,城垣也。」《中文大辭典》:「墉,城也,高牆也。」

[9]弗克攻:不能攻破也,不能夠攻破戎族的城也。弗克:不能也。弗:不也,不能也,無法也。《廣雅.釋詁四》:「弗,不也。」克:成也,能也。《禮.湽》:「若己弗克。」注:「克,成也。」《書.堯典》:「允恭克讓。」傳:「克,能也。」攻:擊也,擊之也。《說文》:「攻,擊也。」

[10]吉同人:最好是簽訂停戰的和平條約也。吉,善也,有善實也,福也,吉祥也,這裡指最好的狀況也。《說文》:「吉,善也。」《中文大辭典》:「吉,實也,有善實也,福也。」同人:和敵人建立同盟也,和敵人簽訂停戰的和平條約也。同:合會也,同盟也。人:這裡指敵人,也就是指戎族也。

[11]先號咷而後笑:先大哭,然後大笑也。「先號咷」是指之前的戰狀慘烈,死了很多人,所以大哭。「而後笑」是指停戰和平條約簽定後,戰爭就結束了,所以開心地大笑。先:前也,後之對也。《儀禮.大射儀》:「先首。」注:「先,猶前也。」號咷:大哭也,哀呼也。《中文大辭典》:「號咷,大哭也,哀呼也。」號:呼也,哭也。《說文》:「號:嘑也。」《左氏.宣.十二》:「號而出之。」注:「號,哭也。」而後:然後也,以後也,後乃也。

[12]大師克相遇:雙方的大軍能夠再相遇而再發生戰爭。大師:大軍也,這裡指雙方的大量軍事部隊也。師:軍隊也。《左氏.隱.十》:「取三師焉。」注:「師者,軍旅之通名。」克:能也。《書.堯典》:「允恭克讓。」傳:「克,能也。」相遇:相合也,相禮敬也,相偶也。這也指能夠和平相處而不互相攻擊也。遇:志相得也,合也,禮也,偶也。《穀梁.隱.四》:「遇者,志相得也。」《戰國策.秦策》:「王何不與寡人相遇。」注:「遇,合也。」《爾雅.釋言》:「遇,偶也。」

[13]同人于郊:在國郊和敵人簽訂停戰的和平條約也。比起「同人於宗、同人於門」這個「同人于郊」的情況,其實是還算不錯的,至少表示敵人沒有兵臨城下,更沒有打進城內,就簽訂了停戰的和平條約。但整體來看,這次的和平條約對商朝來說,是很不心甘情願的,過去強大的商朝,在這個時候,應該是已經日漸衰弱,因此無法打敗鄰近的戎族,只好在戰爭後期,採取和平手段了。這場戰爭,按文章順序,應該是發生在第十一章所述「帝乙歸妹」的帝乙到紂王的時期,因為「帝乙歸妹」就是帝乙戰敗之後,採取和親政策,把女兒嫁給來攻打他的周文王姬昌。而周文王姬昌的父親,就是為商朝打戎族有功,卻帝乙的父親文丁殺死的季歷,由此可見,商朝後三位帝王,攻打戎族的能力已經喪失,必須和戎族簽訂和平條約,本篇文章正是記載這個歷史事件。

[14]無悔:不會後悔也,不會有凶災也,這裡指如果和戎族簽訂的停戰和平條約如果能夠正真獲得和平,就不會有後悔或凶災的事發生,這顯示簽下這個和平條約,商朝可能在某方面,有付出一些重大代價,如果沒有付出代價,就應該沒有所謂後悔才的問題對。悔:咎也,災也,凶也。悔,咎也。《公羊.襄二十九》:「尚速有悔于余身。」注:「悔,咎也。」咎:災也,災難也,殃也,災殃也,過也,過失也,惡也,壞事也。《說文》:「咎,災也。」《呂氏春秋.侈樂》:「棄寶者,必離其咎。」注:「咎,殃也。」《廣韻》:「咎,愆也,過也。」《書.西伯戡黎序》:「殷始咎周。」傳:「咎,惡也。」無,不也,沒有也。咎,災也,災難也,殃也,災殃也,過也,過失也,惡也,壞事也。《說文》:「咎,災也。」《呂氏春秋.侈樂》:「棄寶者,必離其咎。」注:「咎,殃也。」《廣韻》:「咎,愆也,過也。」《書.西伯戡黎序》:「殷始咎周。」傳:「咎,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