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系統理論和制度的「社會主義」,最早是發源於歐洲,但是二千年前,中國春秋時代的哲學家老子,早已為中國提供了充足的社會主義底蘊,這絕對是社會主義能夠在中國生根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華民國的國父孫文(孫中山),在談到他的民生主義時,親口說:「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

 「大同主義」這個概念是孫文最早提出來的,所謂大同主義,即是道家弟子,依據老子的「玄同」思想而作《大同篇》的「天下為公」思想。

 孫文把「民生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大同主義」視為同一個思想,這種把大同主義視為社會主義的主張,可以證明社會主義,在中國歷史上早有樸素的雛型。

 中國的社會主義,如果要往古老中國的歷史淵源,和歷史的廣泛現實基礎去尋根,就必須去代表傳統文化的儒釋道三家去找。

 但是儒釋道三家之中,儒家孔子完全沒有社會主義的理念;外來佛教的唯心論,也沒有社會主義的理念,唯獨老子道家的樸素社會主義,確實能夠符合這個說法。

 老子說:「天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張弓就是拉弓射箭,老子認為天道在世界運行的時候,會像拉弓射箭一樣,把瞄過高的壓下,把瞄過底的舉高,把瞄過遠的減少,把瞄不夠遠的補足。

 老子這種「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的思想,是非常先進而大膽的「平等、公平思想」,和現代「社會主義」主張整體社會,社會的一切管理和分配,不但要基於公眾的利益,也要保護個人的利益,完全相符。

 孫文在民生主義中,強力主張要「節制私人資本,發達國家資本」,這種「節制私人資本」的社會主義主張,和老子說的「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的主張,是完全相同的。

 「高者抑之、有餘者損之」以及「下者舉之、不足者補之」對毫不知節制的資本主義錢棍和資本主義政客權棍而言,是絕不可容忍的。

 老子的思想,基本上就是站在資本主義和極權主義的對立面,是要對資本主義和極權主義損之、抑之的,所以說老子的道家思想是樸素的社會主義思想。

 因此老子在二千年前,就給了中國充份的「社會主義」土壤和底蘊。這在西方基督教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宗教哲學中都難以見到。

 早期釋迦牟尼的思想確實有唯物論的平等思想,佛經也非常強調法界平等,但佛教這種平等思想最後卻導向於個人的解脫,或社會救濟,從沒有要落實於社會的政治制度之中。

 基督教早期的團體,同樣具有樸素的共產社會主義形式,但不能否認的是近代基督教和殖民帝國主義,在世界各地幾乎同進同出狼狽為奸。

 資本主義和基督教在西方世界,巧妙的以「民主自由」的口號和方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成為魚幫水、水幫魚的共生體。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社會主義者和道家都偏向於主張「安樂平等」,而資本主義者和基督教則都偏向於主張「民主自由」。

 老子說:「掌握到偉大的法度,世人就會來歸,世人來歸時絕不會受害,這就是安樂平等的偉大法度(註:安平大)。」

 老子把「安樂平等(註:安平)」視為最偉大的法度,「安樂平等」是關懷社會中,所有的老人、弱勢、喪偶者、孤兒、獨身者…等一切在社會中不幸的人,讓他命享有安樂、享有平等,而會不單獨面對不幸。

 老子從來不把「民主自由」視為最偉大的法度,這就是道家社會主義和基督教資本主義的最大差別。

 對道家社會主義而言,「安樂平等」重於「民主自由」,對基督教資本主義而言,「民主自由」重於「安樂平等」。這就是道家社會主義和基督教資本主義的分水嶺。

 所以在「安樂平等」和「民主自由」的爭議中,社會主義者會是傾向「安樂平等」的一方,資本主義者會是傾向「民主自由」的一方。這種矛盾不會在言語爭議中,獲得任何正確的答案,只能選邊站。

 所以說,老子道家的社會主義不是基督教資本主義講「民主自由」的「民主社會主義、自由社會主義」,而是具有道家特色的「安平社會主義」,以「安樂平等」為最高指導的社會主義。

 孫文把「大同主義」視為「民生主義、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這證明社會主義在中國擁有深厚的歷史淵源,老子道家樸素的會主義思想,也早在中國舖陳了兩千多年。

 所以當我們在孫文的觀點之外,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說:「社會主義在中國『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就不會覺得意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