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與純粹理性,似乎是完全不相容的。有很多人把老子劃入純粹理性的世界,所以幾乎用一種絕不容許老子成為宗教的信念,去阻止老子哲學轉向宗教。
問題是純粹理性根本解決不了社會的宗教問題,宗教問題,一定要宗教才能解決。康德離人民太遠,所以人民不需要哲學;鬼神離人民很近,所以人民需要宗教。
當人民越孤獨不安的時候,越需要宗教。你這個宗教不進去,下一個時刻人民的心,就立刻被另一個宗教佔領了。據說每四個南韓人,就有一個是基督教,基督教在韓國發展的速度讓人震驚。在台灣短短幾年,一貫道就發成成佛教、道教之後的第三大宗教,人數超過上百萬人,一貫道在台灣發展的速度更讓人震驚。
這時候你說理性的老子的哲學很好,可以取代宗教,但是好到那裡?好到根本沒有人信!因為根本沒有人信,所以事實上根本不能取代宗教,最後只會被宗教淹沒。
宗教為什麼會淹沒理性的哲學?現代的哲學出了什麼問題?宗教和哲學一定是不相容的嗎?這個問題很少人去找解答,因為大家都在標榜哲學,事實上沒有人在乎哲學。
在台灣,新儒家的會通一貫哲學,真正實踐的其實是一貫道。我們可以用學術方法打倒新儒家,但是我們絕對無法用學術方法改變一貫道。因為新儒家的背後是學院,沒有人民作根,一貫道有人民作根,它的背後是人民。
「政府的任何政策都要照顧人民的需要,唯獨哲學不必!」假如真的如此,哲學豈不是禁止走出象牙塔,哲學豈不是永遠不必考慮人民的需要,哲學豈不是有一天就要和全世界的人民作對?
全世界的哲學都面臨被淘汰的命運,所以有人說哲學已死;但是變造哲學來加以利用的宗教,卻更加壯大,難道不是哲學出了問題?難道哲學的偉大,就是它永遠不會被接受?
哲學經常強調一切認識都要透過感官和理性,在感官和理性的知覺之外,沒有其他事物;大多數宗教家,卻用比哲學家還理性的態度,去控制他的感官,又用比哲學家還感性的態度去控制他的理性。理性和感性在信仰那裡,被宗教家發揮得更徹底,如此哲學便成了光說不練的低能之事了。
現在哲學的最大錯誤,就是一開始就否定信仰,而不去深究自己的哲學,為什麼會不能成為信仰?一個哲學家說了自己都不能信仰的真理,或者一開始就以不信仰作為信仰,豈不是一開始就輕視自己的哲學?
要打開哲學的象牙塔其實不難,哲學家要修改傳統的知識論,走出西方哲學知識論中感性與理性的認知局限,承認老子所說的,用感性與理性的光,返回靈性的明,形成光明的合一;讓認知的方法在感性、理性之外,多一個靈性的認知;也就是承認認知的方法有「感性、理性、靈性」三種,而非只有「感性、理性」兩種。如此哲學就能夠成為宗教信仰,而人們也不會以宗教信仰為迷信。
凡以減損法,從天道法界而形成的認識,稱為聖明,也稱為大明通;凡以增益法,從名、知識、心識、意識、知見而形成的認識,稱為聖智,也稱為大智慧。
聖明是源於天道與天地萬物之真實訊息,是聖學所崇;聖智是源於心對名的攀緣而得,是聖學所厭。
一切聖智和大智慧,都是因名所生,名是局限、否定、分別、對立的起因,而一切局限、否定、分別、對立,即是世間一切妖言邪說的源頭,所以說聖智、大智慧即是妖邪。
心識能生一切相,其中之一就是地獄相,地獄相又生一切刀山火海油鍋鬼卒,等種種恐怖相,此地獄恐怖相和天道法界之圓全純善相違,故是虛幻假相。
心非道,身非道,明心見性,化精練神,不肯認順天道,起步便已遠離了天道;參禪心魂法,禪功身魄術,禪定拘心,禪功絆形,以身心自度不能度己,以身心度人實是誤人。
有些人的心硬了,天道自會遠離他,不是天道遠離他,是他遠離了天道。這些人和這個世界的問題,是被邪知預先佔領了,所以聽到了天道的召喚,在天地間響起,他們還是要帶著懷疑與不信,自顧自地照著舊日的知見生活。
迷信就如作奴,作奴者也經常不敢離開奴役他的主人,而去追求自由,甚至害怕自由會成為它另一個更殘酷的主人,像這樣的人沒有享受過天道的自由,因此便不敢接近天道,便寧願與迷信為伍,寧願稱自己是僕人,而妄把真神稱為主人。
但是那些渴慕自由的人,聽到天道復臨的召喚,便會毫不遲疑地起來聚會,並且順著天道行得通的正路而走,並且把復臨的福音,傳給其他尋求自由的人。
【金山版老子道德經八十一章目錄】
第一章 道可道也章【道論】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為美章【名的局限閉鎖論】
第三章 不上賢章【無知無欲論】
第四章 道盅而用之章【實有論】
第五章 天地不仁章【反宿命論】
第六章 谷神不死章【空間論】
第七章 天長地久章【共生論】
第八章 上善如水章【良能論】
第九章 植而盈之章【盈毀論】
第十章 戴營魄抱一章【修行論】
第十一章 卅輻同一轂章【建構解構論】
第十二章 五色使人目盲章【為腹不為目論】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章【寵貴論】
第十四章 視之而弗見章【一論】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章【善為道者論】
第十六章 至虛極也章【復命論】
第十七章 大上章【信論】
第十八章 絕聖棄知章【外棄內持論】
第十九章 絕學無憂章【不盲從盲隨論】
第二十章 孔德之容章【宇宙結構論】
第二十一章 跂者不立章【反唯我獨尊者論】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章【卑小低少論】
第二十三章 希言章【不空論爭訟論】
第二十四章 有物混成章【道法自然論】
第二十五章 重為輕根章【行動重靜論】
第二十六章 善行者章【訣竅要領論】
第二十七章 知其雄章【無劃分偏待論】
第二十八章 將欲聚天下章【無為無執論】
第二十九章 物或行或墮章【不崇拜名物論】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章【捍衛論】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章【非攻論】
第三十二章 道恆無名樸章【臣守論】
第三十三章 始制有名章【止名論】
第三十四章 知人者章【內外論】
第三十五章 道汎呵章【權力論】
第三十六章 為無為章【道言論】
第三十七章 將欲拾之章【賞罰論】
第三十八章 道恆無名章【無名論】
第三十九章 上德不德章【意識形態論】
第四十章 錯之得一者章【反數術論】
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章【聞道論】
第四十二章 反也者章【分殊統整論】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所惡章【受教傳業論】
第四十四章 天下之至柔章【柔和論】
第四十五章 名與身孰親章【知足論】
第四十六章 大成若缺章【虛化清淨論】
第四十七章 天下有道章【豐滿充足論】
第四十八章 不出於戶章【外表論】
第四十九章 為學者日益章【損之又損論】
第五十章 聖人恆無心章【全心論】
第五十一章 出生入死章【無死地論】
第五十二章 道生之章【宇宙生成論】
第五十三章 天下有始章【有論】
第五十四章 見小章【感性理性靈性論】
第五十五章 使我潔有知也章【有知者大盜論】
第五十六章 善建者章【修立良能論】
第五十七章 含德之厚者章【德厚論】
第五十八章 知者弗言章【名言論】
第五十九章 以正之邦章【無事論】
第六十章 其政憫憫章【施政論】
第六十一章 治人事天章【生產積蓄論】
第六十二章 治大邦章【不祭獻鬼神論】
第六十三章 大邦者章【邦交論】
第六十四章 道者章【求道論】
第六十五章 其安也章【圖難為大論】
第六十六章 知不知章【不知論】
第六十七章 江海章【無爭論】
第六十八章 小邦寡民章【人文論】
第六十九章 信言不美章【名實論】
第七十章 我恆有三葆之章【三寶論】
第七十一章 善為士者章【以人祭祀論】
第七十二章 用兵章【戰備論】
第七十三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章【易知易行論】
第七十四章 民之不畏畏章【大畏論】
第七十五章 勇於敢者章【善謀論】
第七十六章 若民恆且不畏死章【審判論】
第七十七章 人之飢也章【尊重熱愛生命論】
第七十八章 人之生也柔弱章【柔弱微細論】
第七十九章 天之道章【奉獻論】
第八十章 禍福之所倚章【反占術預言論】
第八十一章 和大怨章【付出的契約論】
第 19 頁,共 20 頁